当前位置:威海文明网 -> 文明我来评 -> 移风易俗应从革“心”入手
移风易俗应从革“心”入手
发表时间:2018-02-06   来源:威海文明网

  “办个丧事动辄七八万、上十万元,死人把活人都拖穷了”。近年来,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,丧葬陋习死灰复燃,在少数地区还有愈演愈烈之势。丧葬陋习抬头,既加重了农民经济负担,又影响了农村社会风气,必须坚决铲除。(经济日报)

  “死人把活人都拖穷了”深刻反映出丧葬陋习给农民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,丧葬俨然已经成为阻碍农民脱贫的一块“绊脚石”。然而如果因此对丧葬传统本身进行责难,则让人难免要为丧葬传统鸣不平,说它无辜背了锅。因为丧葬传统本身承载的是“慎终、追远,民德归厚矣”的教化作用,并且古人向来提倡“厚养薄葬”。丧葬传统之所以发展到今天变了“味儿”,出现了一些陋习,固然有一系列复杂原因,然而事物总是内在决定外在,归根结底是因为农民思想中的一些落后因素。

  固守传统“孝”文化是丧葬陋习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。传统“孝”文化在农民心中根深蒂固。在中国传统“孝”文化中,孝是“事人”之事,包括“事人之生”和“事人之死”两个方面。父母活着的时候,作为子女要尽孝心,父母去世后也要显其孝心。在人们心中,死后孝心的表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葬礼方面,而葬礼举办得如何又体现着孝心的程度。其实农民在理性中未尝不知道自己在老人活着的时候尽孝就够了,死后的葬礼对老人来说并没有多大意义,但他们内心深处传统的“孝”观念并不允许他们真正实行“薄葬”,即使理性的一面告诉他们这样做是对的。这种旧观念的约束使他们很难自觉接受新观念,采取新行为。

  不自觉将自己的行为放在他人眼光编织的“笼子里”是丧葬陋习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。现在有些葬礼在某种程度上像极了一场“阅兵式”。葬礼是否举办以及举办的程度不仅是满足葬礼举办人的孝心,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其他人的一种展示。一个人是否孝顺的评价标准似乎是出自其他人口中,其他人评价得出的结论才是真正的结果,他们完美地将“事实胜于雄辩”倒了个个儿。再加上“爱面子”的心理,使他们更加害怕舆论,不自觉地将自己陷入了别人的评价编织成的监狱之中。

  随着时代的发展, 丧事的大操大办已与当下的价值观不符, 农民心里也承认这个事实, 明白“厚养薄葬”的道理, 只是还没有人率先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。思维方式的改变, 尤其是改变农民几千年来形成的价值观, 需要的不仅是简单的行政手段, 更要注重农民情感的安抚。“任何一种制度和政策的推行, 如果合乎善良 (至少无害) 的风序良俗, 符合或接近人的善良本性, 推行起来就会易如反掌、效果良好。”由此可见政府需要从革“心”入手,重视思想文化的引导, 破除农民思想中的落后因素。相比“厚养”来说, 更重要的是引导农民向“薄葬”的方向靠近。丧葬所代表的社会意义在农民心中根深蒂固, 不管是风水观念还是“孝”文化的表达, 或许社会舆论已与农民内心观念的萌芽形成了矛盾。因此, “如果能利用传统的渠道, 再用政府的力量将其改进, 似乎成功的机会会大一些。”(杨杰)

文明我来评 >更多
我们的节日 >更多
QQ截图20170926155211.png 333.jpg QQ截图20170421101807.jpg
主办单位:中共威海市委宣传部、威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 制作维护:威海新闻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