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威海文明网 -> 文明我来评 -> 在传统习俗中感受“年”的味道
在传统习俗中感受“年”的味道
发表时间:2018-02-11   来源:威海文明网

  春节的脚步近了,又近了,每到这时,你的脑海中出现的都是什么画面呢,是车站里背着行囊的匆匆归家人,还是商场超市大街小巷里的“恭喜发财”的音乐声,亦或是手里拎着大包小包年货的“逛街达人”……

  小时候,最喜欢过年,因为不仅可以穿上漂亮的新衣服,还有各式各样好吃好喝的。记忆里,从小年开始,我们就要准备过年了。年前,奶奶总会蒸上一锅一锅香喷喷的“枣饽饽”,我在炕上帮奶奶揉面,奶奶在炕前用那双苍老却很灵活的双手揉出一个个又圆又大的馒头,用线勒痕,用手指一挑,再插上切好的枣片,,一个“枣饽饽”就揉好了,等到出锅的时候,看着那一个个咧着“嘴”笑的枣饽饽,莫名的心情会跟着它们一起明朗起来,这或许就是过节的意义,希望让你从年头笑到年尾,开心地过一整年。除了蒸饽饽,过年时另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制作“隔年饭”,于除夕这天烧好,等初一的时候食用,要供过年,因此得名,寓意年年有剩饭,一年到头吃不完,取义年年有余,是一种美好的愿望。红红的对联贴起来,大红的灯笼挂起来,倒着的福字糊门上,以前还疑惑,为什么好好的福字要倒过来贴呢,奶奶说,这意味着福“到”了,仔细想想,这习俗还真是有趣极了。放鞭炮是过年必不可少的环节,从小时候的单纯的响鞭,到现在缤纷夺目的烟花炮,我觉得都代表了一种美好的愿望,希望新的一年里所有人的日子都过得红红火火,响当当。

  年三十的晚上,除了吃饺子,最重要的就应该是看春节联欢晚会了吧,春晚三十年了,从赵忠祥倪萍,到朱军董卿,再到现在的年轻主持李思思和尼格买提,他们陪伴着我们度过了一年又一年,期待着除夕这天的八点,准时听到“中国中央电视台”这熟悉的声音,看春晚,已潜移默化地成为了我们过年的习俗之一。当十二点的钟声响起时,“过年好”便成为了接下来的十五天中,见到熟人的第一句问候。小时候,给父母拜完年后,就会收到红包,红包从五十、一百,到后来的三百五百,红包金额的变化也反映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,如今,我已为人母,发红包这一习俗会继续继承,将美好的祝愿传达到孩子,我想这也是全天下父母对孩子美好祝福的寄托。

  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,初一早上的饺子,馅儿里有红枣还有硬币,寓意新的一年多挣钱,生活美好;初一不能扫地,认为是会扫走运气;不能倒垃圾,认为是会把家中的福带出去。虽然这些习俗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,但是通过这些习俗,我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“年”的味道。

  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,过年的时候有了新的选择,看一场电影,来一趟旅行,泡一次温泉,越来越多的选择丰富了我们过年的形式,不论是哪一种习俗或是新兴的哪一种方式,我们都是通过它们感受着“年”的味道,享受着“过年”带给我们的美好。(姜力元)

文明我来评 >更多
我们的节日 >更多
QQ截图20170926155211.png 333.jpg QQ截图20170421101807.jpg
主办单位:中共威海市委宣传部、威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 制作维护:威海新闻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