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,面对城镇化、市场化、信息化和社会转型带来的强烈冲击,农村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挑战。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,农村传统文化的氛围较为浓厚,各种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,农村是传统文化的发源之地。
但是,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,城镇化率大幅提高,合村并庄建成大社区,大家族变小家庭,人口向城市迁徙,农业人口的减少,导致部分偏远农村出现衰败的现象,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,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农村逐渐流失。因此,加强农村文化传承保护是很急迫的,也是非常必要的。
经过多年努力,农村文化建设获得很大发展,但是仍然缺乏创新,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。往往一台戏唱一年,没有充分的文化载体;文化活动设计重老轻少,与青年没有交流,农村文化容易被贴上“落后”的标签,使年轻人逐渐丧失了对农村传统文化的认同,造成农村文化真空,传统文化面临断层,农村文化市场逐步萎缩。
乡村文化的各种遗存流失现象亟待加强保护,不仅要保护物质的文化,也需要保护非物质的文化。一些保存乡村记忆的古老的建筑、农耕文明中一些日常的劳动工具生活用具,传统习俗风俗等寄托着传统农村社会中人们的精神追求,保留着人们对传统乡村生活的美好回忆。留的住“乡愁”就是要保存好乡村的文化记忆。
统筹乡村文明与城镇文明,将农村文化纳入城镇化建设全过程,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不代表农村文化的迅速消失。在城镇建设中,把文物保护纳入城镇发展规划;借助文化产业和事业,挖掘深层次的文化资源,发展文化旅游、民俗体验、观光农业等,形成农村文化产业链条,将城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传承有机结合,推进乡村文化多样化发展。
保护与传承传统美德。农村文化必须与时俱进,大胆创新。弘扬家风家训、乡约民规、加强节日文化建设等形式,让传统美德扎根村民心灵深处。优良的家风家训,是影响每一名家庭成员的最基本要素,要深入挖掘传统家风、家训中修身齐家、为人处世的理念和智慧,广泛宣传其中的优秀思想和文化精髓。重视村志村史的编纂,深入挖掘地方志、村史的精髓,增强本地区人们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。对文化只有高度认同才能高度自信。
坚持以农民为主体,培养和养成农民文化自觉,农民是农村文化的创造者。随着农业文明的式微,农民在文化创建中的主体地位渐渐由政府取代。要从村干部、党员和群众家庭三个层面精心组织,鼓励农民融入乡村文化传承和创新进程。增强当地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、归属感。
农村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成熟过程的诠释,是一个民族底蕴的象征。不能在现代经济观念的冲击下毁了、断了农村传统文化。“落叶归根”“故土难离”正是人们对乡村浓厚感情的真实写照。需要我们立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,保护与传承好农村文化留住“乡愁”。(姜力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