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威海文明网 -> 文明我来评 -> 激扬“工匠精神”
激扬“工匠精神”
发表时间:2018-04-13   来源:威海文明网

  近期,大型人文艺术类节目《信·中国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。张嘉译倾情朗读的“大国工匠”李万君的一封家书,使“工匠精神”再度成为热词。实际上,无论是经济转型升级,还是推动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”,抑或是实现“中国制造2025”目标,“工匠精神”都被视作原动力之一。而我们都需要思考,“工匠精神”如何找回?

  较之“文以载道”,在中国传统的思想谱系中,“技以载道”似乎并不能与之并驾齐驱。然而回顾中华民族的发展史,那些诞生于工匠手中的亭台楼阁、栈道桥梁、刀枪剑戟、钟鼎尊彝……哪一项不是凝聚着能工巧匠的心血和汗水的呢?更为难能可贵的是,工匠们在进行技艺的实践与传承的同时,也在孕育、厚植着“工匠精神”——对产品的精益求精,对细节高要求,追求完美和极致。

  “臣之所好者道也,进乎技矣”,庖丁之语,解答了自己解牛何以如此神乎其技,更道出了一个工匠追求技艺的价值所在。在今天,我们提倡激扬“工匠精神”,更重要的也在于道——价值的构建。然而,曾几何时,精益求精、追求极致被一些人指为较真、不合群。于是,“一认真你就输了”、“差不多就行了”这样一类声音时常会在我们耳畔响起。认真了真的会输,差不多真的就行了?事实上,经常差不多,差得会很多。以手表为代表的瑞士制造,显然不能差;以精细为标杆的德国制造,显然差不得。中国制造业目前的转型升级,缺的就是“不能差”的要求。这不由得让我想起近几年出现的中国游客在日本购买马桶盖的现象。其实,这些马桶盖大部分是中国生产的,只是它们遵照的是日本的标准和技术要求。由此可见,中国制造不缺能力,在太多领域,我们缺的只是“最后一厘米”。“当你把一个个产品完全当做自己的孩子,满怀爱,细心观察时,必然就会获得如何解决问题、如何提高制成率的启示”,这可以说是金玉之言了。

  这种敬事如仪的“工匠精神”又岂囿于哪种工作、哪类人群呢?对工作保持敬畏,方可摒弃功利之心、浮躁情绪;对产品保持敬畏,方可淬炼工艺、成就极致;对客户保持敬畏,才能重拾对消费者的初心。而这些敬畏,何尝不是对自己劳动的肯定、对自己创造力的褒奖呢?(杨杰)

文明我来评 >更多
我们的节日 >更多
2.jpg QQ截图20170926155211.png 333.jpg
主办单位:中共威海市委宣传部、威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 制作维护:威海新闻网